近日,金融监管总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证监会召开第二次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监管联络员会议。会议传递出清晰信号:未来金融监管部门将在信息共享与协同共治方面持续发力,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意义重大。
会议通报2025年上半年金融消费投诉情况,为监管部门把握市场痛点提供依据。通过投诉数据,能直观了解金融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重点领域问题。如在信贷领域,可能存在贷款审批流程不透明、利率条款解释不清等问题引发投诉。对这些数据深入分析,监管部门能掌握金融市场服务质量短板,明确监管重点,做到有的放矢。这体现以问题为导向的监管思路,为后续协同治理奠定基础。
在金融消费环境治理工作中,协同共治是关键。以往金融监管存在部门间信息流通不畅、监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,导致部分金融乱象难以根治。如今,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央行、证监会,针对重点领域问题开展协同治理,整合监管资源,形成监管合力。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,业务常涉及多部门监管范畴,协同治理能避免监管空白与重叠,提高监管效率,有力打击非法金融活动,净化金融市场环境。
会议还强调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。金融市场复杂,仅靠金融监管部门难以全面应对风险。与公安、司法等部门联动,在打击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上作用显著。公安部门侦查能力与金融监管部门专业知识结合,能快速侦破案件,挽回投资者损失。与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合作,可发挥其熟悉行业特点优势,协助制定行业规范,加强行业自律,从源头减少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问题发生。
即将开展的9月金融教育宣传活动也备受关注。金融知识普及对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至关重要。监管部门将集约、高效开展此次活动,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,采用通俗易懂方式传播金融知识。制作短视频讲解常见金融诈骗手段,举办社区讲座介绍理财投资基础知识等,增强公众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认知,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从根本上减少金融消费纠纷。
信息共享是协同共治基础。在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下,各监管部门打破信息壁垒,实现数据共享。不同部门掌握的金融机构经营数据、消费者投诉数据等整合分析,能勾勒出更全面金融市场风险图谱,为制定监管政策提供有力支撑。
总体而言,此次会议为金融监管部门未来工作指明方向。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共治,持续优化金融消费环境,提升金融服务质量,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,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健康、稳定、高质量发展。期待监管部门后续行动能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,为金融市场参与者营造更安全、公平的投资消费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