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头条新闻

“免密支付”警钟敲响 消费者“钱袋子”如何守护

2025-03-28    来源: 金融时报   浏览量:22463

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“免密支付”功能,以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。

3月25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消协”)发布消费提示,提醒广大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谨慎使用手机“免密支付”功能,以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。这一提示再次将“免密支付”的安全问题摆到公众面前,值得每一位消费者深思。

何为“免密支付”?“免密支付”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,用户开通后,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。

在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当下,“免密支付”凭借其便捷性,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消费体验。无论是在街边便利店匆匆购买一瓶水,还是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快速扫码付款,“免密支付”让支付过程变得更快捷,减少了输入密码的繁琐步骤,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节省了宝贵时间,极大提升了支付效率,成为移动支付时代的一大“利器”,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消费的便捷化。然而,便捷的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。从中消协陆续收到的消费者投诉来看,“免密支付”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,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。

例如,当手机不慎丢失或者账号不幸泄露,他人便可通过“免密支付”在限额内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,且无需二次验证,这无疑为资金安全埋下一颗“定时炸弹”。另外,部分平台虽然设置了单笔免密额度上限,但不法分子若采用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的手段,同样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。

防范“免密支付”带来的风险,可以从消费者以及网络平台两方面着手。

消费者作为支付环节的终端参与者,是保障支付安全的第一道关卡。从中消协过往公布的受理投诉情况来看,涉及“免密支付”的投诉屡见不鲜。为了筑牢自身支付安全防线,消费者应提升安全意识。如在开通“免密支付”前,认真评估自身支付习惯与场景需求,对支付平台的“免密支付”设置进行细致检查,关闭不必要的免密功能,同时定期清理已授权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权限,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漏洞窃取资金。在日常消费中,养成定期查看账单的习惯,一旦发现异常交易,及时联系支付平台或银行进行核查、冻结账户,留存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只有消费者自身提高警惕,才能从源头上降低“免密支付”带来的风险。

网络平台在支付安全保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,消费者享有知情权,平台需明确告知服务条款及扣费规则,因此,平台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,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义不容辞。此外,平台应持续加大技术投入,通过先进的加密算法与安全防护系统,确保支付信息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,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。同时,建立智能化的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,实时监控交易行为,一旦识别出异常交易,立即采取措施,阻断盗刷行为。只有平台切实履行安全保障责任,才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的支付环境。

当下,“免密支付”的便捷性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,但安全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底线。中消协此次发布的消费提示,敲响了“免密支付”的警钟。在享受“免密支付”带来的便捷时,不能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。只有消费者提升安全意识、网络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,实现协同发力,才能为“免密支付”系上“安全带”,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,资金安全得到充分保障,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

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与免责声明:
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金融消费内蒙古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金融消费内蒙古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金融消费内蒙古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金融消费内蒙古)”的作品,金融消费内蒙古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联系我们
版权声明:金融消费内蒙古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鸿山网络
邮箱:jrnmg6@163.com  电话:0471-3467180
常年法律顾问:内蒙古远舰律师事务所 李德志 电话:13080202065
Copyright 2023 www.jrxfnm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蒙ICP备2022001662号-1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83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