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这一举措再度将反洗钱话题推向公众视野,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,反洗钱是一场需要政府、金融机构、企业以及公众全面参与的金融 “保卫战”。
政策迭代:构建严密反洗钱法网
从政策层面来看,我国反洗钱政策体系正持续优化。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《反洗钱法》正式施行,为反洗钱工作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基础。而此次《办法》的发布,是对《反洗钱法》相关规定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。
与2022年版监管规则相比,《办法》有诸多显著变化。其中,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 “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” 的硬性要求,尤为引人关注。这并非是反洗钱监管的放松,而是监管模式向 “风险为本” 的转变。监管部门通过对风险的精准识别与分类,简化低风险业务流程,提升客户体验与金融服务效率;同时,强化对高风险客户及交易的审查,将监管资源集中于真正需要关注的领域,实现监管效能的最大化。
在《办法》出台前,监管部门已针对细分领域密集出台反洗钱规则。8月1日起,《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》正式生效,规范该领域相关工作。更早之前,中国人民银行就《关于落实〈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〉有关事项的通知》《社会组织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(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等公开征求意见。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,构建起了覆盖金融、贵金属、社会组织等多领域的网格化防控布局,各政策之间相互衔接、协同发力,形成了严密的反洗钱法网。
金融机构:筑牢反洗钱第一道防线
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处于前沿阵地,肩负着重要使命。《办法》围绕金融领域客户尽职调查流程、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、受益所有人识别等方面,提出多项细化要求,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。
以银行为例,在办理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、现钞兑换、票据兑付、实物贵金属买卖、销售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,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时,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,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,留存相关证件复印件。非银行支付机构在以开立支付账户等方式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,以及向客户出售记名预付卡或者一次性出售不记名预付卡人民币 1 万元以上等情形下,也需履行相应的尽职调查义务。
这一系列规定促使金融机构从 “被动合规” 转向 “主动风控”。一方面,金融机构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客户风险分级体系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,对客户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,精准识别高风险客户,并对其实施强化尽职调查;另一方面,借助技术优化低风险客户的服务流程,在保障合规的前提下,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。虽然短期内,金融机构可能面临合规成本上升的压力,包括系统升级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,但从长期来看,标准化、精细化的反洗钱操作流程将有助于降低操作误差,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,增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,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。
全面参与:形成反洗钱强大合力
反洗钱工作绝非仅靠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就能完成,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。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,应树立反洗钱意识,在日常经营中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规定。特别是涉及跨境交易、大额资金往来的企业,更要加强对交易对手的背景调查,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与合规性,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活动。
公众同样是反洗钱工作的重要力量。公众在办理金融业务时,应积极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客户尽职调查,提供真实、准确的身份信息及交易背景资料。同时,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,警惕各类洗钱陷阱。例如,不随意出租、出借自己的银行账户、支付账户,避免为他人洗钱行为提供便利;对一些不明来源的高额报酬 “兼职” 工作,如协助转移资金等,要坚决拒绝,因为这些很可能涉及洗钱违法活动。
反洗钱是一场关乎金融安全、社会稳定的 “保卫战”。通过政策的不断完善、金融机构的严格执行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,我们能够有效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,维护金融秩序,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公众利益,共同营造一个安全、透明、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。